從汽車電子發展趨勢看 兩岸產業合作機會

2021年11月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達成了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全球146國宣示將推動淨零碳放,絕大部分以2050年為目標。中國大陸已承諾將在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至於台灣則宣布2050年將達成淨零碳排。在這個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的趨勢下,除了鋼鐵、水泥、煉鋁、化肥等高碳排、高耗能製造業必須立即轉型外,所有產業都因為使用排碳電力而面臨減碳及被課徵碳費或碳邊境調整措施(CBAM)的衝擊。至於交通部門的減碳措施,各國都採取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作為唯一解方,目前已有超過20個國家公布自2025至2050年間將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其中歐盟、中國大陸及台灣可能分別在2035年、2025年及2040年開始禁售燃油車。

各國積極推動的減碳及禁用燃油車政策,將會促成全球電動車的快速成長。依據Bloomberg的分析,2025年電動車的銷售占比將達10%、2030年將達28%,2035年至2040年間將會黃金交叉超越燃油車,成為車輛市場的主流。全球汽車市場除走向電動化之外,也將同步邁向智慧化,未來具有先進輔助或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車將成為市場主流。整體而言,未來汽車將朝向C(聯網化)A(自駕化)S(分享化)E(電動化)趨勢發展,進而帶動包括能源、交通、資通訊、人工智慧及智慧製造等相關產業發展的機會。

國際上大多是以SAE標準,根據輔助(自動)駕駛的性能,將自動駕駛車分為Level 1~5等五個等級,其中Level 1~2消費性輔助駕駛的功能,例如自動剎車(AEB)、自動停車(APA)、車道偏移警示(LDWS)、車距警示(CAN)等系統,將是未來五年內成長最大的市場。根據IDC預測,2024年全球Level 1~5自動駕駛車的出貨量將達到2,425萬輛,平均複合成長率約18.3%,其中以Le vel 1級的基本配備數量最多,而Level 2級變成當前最流行的配備,例如目前市場上火紅的Tesla Autopilot系統。

台灣由於汽車內需市場規模小,每年在台僅生產約20萬輛,大部分汽車電子產品仍然是以海外為主要市場。由於全球汽車發展由燃油車走向電動車,傳統燃油車的技術核心,包括底盤、引擎、燃油系統、變速系統等機構逐漸消失,這些本是台灣汽車產業的弱項,不具有國際競爭力;取而代之的卻是三電系統、多合一動力總成、新電池技術、智慧座艙、OTA資通聯網、ADAS車輛電子及模組化平台等以電子為基礎的零組件系統,反而是台灣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強項。加上以往傳統汽車零組件及系統技術規格都被美、日、歐的一階(Tier 1)供應商(例如Delphi、Bosch、Continentals、Denso等)所把持,台灣汽車電子廠商僅能透過Tier 1銷售給整車廠。但是電動車市場結構已漸轉向類手機供應鏈模式,改由領導創新的車廠掌控系統設計,強化軟體控制硬體,並採用較分散式的供應鏈,使得台灣汽車電子業者有機會以較小但專業的系統供應者身分,例如座艙顯示系統、充電整合系統等,擠身成為電動車廠的新Tier 1。

由於汽車電子零組件占整車的比例逐年提高,加上先進輔助或自動駕駛系統的需求增加,將帶動全球汽車電子市場持續成長。依據BIS Research的預測,汽車電子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高達25%,相當於在八年內成長四倍。由於台灣電子軟硬體產業本即具有競爭優勢,加上車輛供應鏈結構重組,將創造出台灣汽車電子產業前所未有的絕佳契機。但由於智慧電動車電子系統的終端客戶(整車廠)幾乎都在海外,如何與整車廠策略合作,共同持續研發新技術與新產品,將成為台灣汽車電子產業能否持續掌握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關鍵。

中國大陸近年來都是全球最大的新車生產及銷售市場,2021年新車銷售2,630萬輛,占全球新車銷售量8,210萬輛的三分之一,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在中國大陸本地生產,可見中國大陸對未來全球汽車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及主導地位。由於包括休閒、舒適服務及自動駕駛等汽車功能,與在地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及交通需求息息相關,直接引進國外所開發或制定的技術、產品或標準,往往無法直接適用,因此在地研發及標準制定對眾多汽車電子系統而言,至為重要。

台灣汽車電子強項正好可以結合中國大陸智慧電動整車的優勢,互惠互補,未來如能推動共同研發適合中國大陸交通環境及文化需求的汽車電子系統,配合台商多在中國大陸投資設有汽車電子配套件生產工廠,將可在地穩定供應中國大陸智慧電動車廠逐年增加的生產需求。此外,透過兩岸產業標準合作平台,亦可加強在汽車電子方面共通標準的制定,進而爭取推動成為國際標準,讓兩岸相關產業有機會在未來全球智慧電動車市場上取得先機。


※ 本資訊轉載自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詳細相關內容敬請前往該公會查詢。

TOP